BOB外围

当传统医疗后送体系遭遇现代战争:俄乌冲突中的启示

BOB外围来源:BOB外围    发布时间:2025-07-05 18:20:10

  导读:俄乌冲突交战双方伤亡惨重,来自Mediazona与BBC的独立统计显示,俄军在俄乌冲突中官方确认的阵亡官兵约10万人,然而,考虑到未公开的失踪与战场确认死亡人员,实际阵亡人数可能高达16万人。按照现代战争中平均 1:4 的阵亡负伤比估算,俄军累计伤亡规模已达60万至70万人。乌克兰方面,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评估,乌军因持续高强度作战,累计伤亡人数已突破150万人,战损压力明显高于俄方。冲突造成了大量伤员需要在前线快速救治后转移至后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但高烈度的战争态势对传统的医疗后送体系带来了挑战。

  由于COVID-19疫情的影响,俄罗斯军事医疗系统此前专注于和平时期的防疫任务,其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难以快速转向战斗医疗支持。据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披露,当前军医短缺达3万名,其中创伤外科、血管外科等专科医生尤为匮乏。为此俄方不得不紧急征召平民医生进入战场——俄总参谋部称:“为了填补军医的空缺,在别尔江斯克医疗机构工作的持有俄罗斯平民护照的医生已开始被登记服兵役。”然而,这些缺乏野战医疗训练和战场救护经验的平民医护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治与分级后送工作。

  相较之下,乌军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由于俄军的持续进攻,乌克兰的电力设施被摧毁,医护人员被迫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同时,前线医疗单元的设备缺口巨大,超声仪、除颤器、注射泵和监护仪等关键医疗设施严重匮乏,对需要持续生命支持的烧伤或胸腹联合伤患者,往往只能提供基础止血与镇痛,导致后送途中伤员的死亡率明显提高,这暴露出乌军战时医疗保障体系的脆弱。

  2024年7月8日,乌克兰基辅,紧急救援人员在被俄罗斯导弹击中的奥赫马迪特儿童医院现场工作

  全球移动血液服务支援小组(GSMSG)在乌克兰开展援助行动时发现,乌军后方医院接收的伤员中有25%已表现出失血性休克,其余的伤员中有15%-20%也需要输血维持生命。但是俄军对后勤补给线的封锁导致切断了新鲜血液的供应渠道。为挽救伤员生命,乌军医疗人员被迫使用过期血液,导致士兵产生凝血功能障碍。俄军同样面临血液短缺。面对海量伤员,军事外科医生不仅24小时连续手术,在血液供应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不得不将自己的血液输给伤员。

  医疗后送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军队的短板。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战术战伤救治(TCCC)指南,受伤军人及其战友在创伤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内的行动,通常决定了伤员能否存活。该指南特别强调“黄金一小时”( 创伤发生后1小时内进行医疗救治能有很大效果预防伤员死亡)和“白金10分钟”(受伤后的前10分钟)的战场急救原则。而在乌克兰战场上重伤员从交战区撤离的平均时间为3.5小时。

  典型战例显示:一名双腿贯通伤的俄军士兵在等待后送期间持续失血,战友冒险驾车撤离,在途中车辆被乌军击中,最终因延误救治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这种因后送延迟导致的肢体创伤致残案例,在俄军伤员中具有显著普遍性。

  这源于战场地理条件、火力封锁和后送手段的多重制约。俄乌战场上前线至后方医院的直线公里,且必经的桥梁、隧道遭持续炮击,迫使后送车队不得不绕行路况恶劣乡村道路,这些非铺装路面的平均时速常低于30公里,导致理论上的 黄金一小时 救治窗口被严重拉长。

  在立体后送方面上,俄军同样面临瓶颈。乌克兰战场低空防空火力密集,米-8/米-24等运输直升机难以在前沿区域大规模起降,而固定翼运输机受限于野战机场条件和防空威胁,也没办法实现常态化快速投送。这种空地协同后送能力的缺失,使得近70%的俄军战场伤员不得不依赖地面车队进行长距离转运,严重制约了战伤后送效率。

  增强前线救治能力与保持机动性形成矛盾。在赫尔松战场,乌军独立医疗连装备的Kozak-5 MED装甲医疗车原设计承载6名医护人员及基础急救设备,满足常规后送需求。但为满足前线对野战手术的迫切需求,不得不额外加装便携式麻醉机、小型无影灯、车载消毒舱等专业医疗设施导致车辆超载,隐蔽转移时间延长,增加了整建制被摧毁的风险。

  在现代战场环境下,传统军事医疗所依赖的“战伤救治-伤员运输-后方治疗”三级医疗后送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确制导武器、智能弹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关键节点和后勤链路的打击,造成医疗人员和物资缺乏,后送效率底下等问题,这为未来军事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深刻反思。未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建设:

  1) 在地方医学院校增设野战医疗必修课程,采用理论学习+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涵盖战创伤处理、三防医学、野外医疗装备使用等内容。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及军事体能测试后,自动录入“军队医疗预备役人才库”,在战时直接纳入军队管理。

  2) 加强军队和地方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军队医院抽调高级职称军医参与地方医学院校授课,并鼓励地方院校教师赴军队医院轮训。

  3) 按区域覆盖、交通便利、专科齐全原则,选定全国50所三甲医院(每省2-3所),作为平战结合的储备医院。在医院楼顶改建符合军用标准的直升机起降坪(承重≥5 吨,配备夜间导航系统);预留2000㎡应急转换区,配置模块化手术单元(含正压净化系统、移动DR等,4小时内可展开10张手术台)。

  4) 医院组建应急医疗队(含麻醉、外科、护理等专业),参与军地联合演练,实战化模拟民用医院→野战医院模式转换。

  借鉴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的“移动血液实验室”经验。在前线建立分布式血站,配备全自动血液分离设备,可将全血快速制备为红细胞、血浆,实现前线快速制备红细胞、血浆。

  储备冻干血浆和人工,建立“战区血站-后方血库-地方血站”三级联动调配系统,4小时内完成跨区域血液补给。

  建立无人机医疗投送网络,在师级单位部署指挥中心,按“前线个补给站”模式组网,战时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时调度,20分钟内响应前线需求,快速投送止血带、镇痛剂等基础医疗资源。

  研发全地形无人医疗车,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及医疗物资智能存取柜(含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消毒清创、呼吸支持、输液输血、急救药品等50种急救耗材),支持远程操控与自主巡航。

  1) 为连级医疗组配备“便携式急救模块”, 集成便携式超声仪、电动骨锯、智能止血带等设备,确保10分钟内完成止血、骨折固定等基础处置;推广新型可吸收止血材料(如纤维蛋白胶),提升“白金10分钟”内的有效救治率。

  2) 在装甲救护车上加装“车载重症模块”,集成心电监护、小型血库和便携式呼吸机,由经过重症培训的军医随车监护,确保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稳定。

  3) 另外,从俄乌战场的经验教训来看,地面医疗后送受地多因素制约,效率低下。为此,应构建以卫星终端通讯为核心的空中伤员分级运输体系,借助直升机、无人机等多种空中平台,依据伤员伤情轻重实施分级后送。卫星通讯可实现实时定位与调度,让重伤员优先通过高速空中通道直达后方医院,大幅度缩短后送时间,降低对易受干扰的地面运输依赖,构建更适应现代战争的立体化医疗后送网络。(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