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声令下,100%的药品关税就像一把利剑,悬在了全球制药业的头顶。 然而,这柄剑最锋利的刃口,却指向了美国普通患者的钱包。 荷兰国际集团的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会直接体现在药房的收据上,紧接着就会反映在更高的保险费账单里。 2025年9月25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上宣布,从10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进口品牌药或专利药征收100%关税。 这项政策只有一个豁免条件:制药公司一定要已经在美国破土动工建设制造工厂。 特朗普强调,“已经动工或施工中”是获得豁免的关键。 这一决定并非忽然出现。 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就已放出风声要对药品征税。 他当时的逻辑是,美国不生产自己的药品,支付的价格却比其他几个国家高很多倍,因此一旦征税,制药公司就会因为美国是“最大市场”而前来设厂。 市场对此立刻做出了反应。 港股医药股早盘普遍承压,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股价下跌。 欧洲制药巨头同样未能幸免,丹麦的诺和诺德股价一度下跌3.1%,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也分别下跌1.1%和1.6%。 长期资金市场的震荡只是第一波涟漪。 另一项研究指出,美国成品药中,48%来自印度,13%来自中国,7%来自欧洲。 即便是美国本土生产的药品,其原料也有超过三成依赖进口。 这100%的关税直接意味着进口药品成本显著上升,甚至有可能翻倍。 行业分析师指出,政策直接针对医药这一“民生刚需 高利润”领域,意图通过极端关税倒逼跨国药企在美投资建厂。 但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估算,哪怕只征收25%的关税,就会使美国药品成本每年上涨近510亿美元,若企业转嫁成本,药价涨幅可达12.9%。 100%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美国医疗系统目前已经承受多重压力,从医护人员短缺到财务运营危机,导致大量医疗机构被迫削减重要服务。 许多大型医疗系统已宣布巨额赤字或不断削减成本。 药品成本在这场关税乱战中首当其冲。 最终,价格压力将转嫁至药品福利管理机构和普通患者,可能会引起部分人被迫减量用药或放弃处方,从而危及健康。 医疗耗材领域同样危机四伏,许多对医院运转至关重要的常规用品均在美国国外生产。 美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外科手套,本国生产占比不到1%;静脉注射导管的主要生产地也在北美之外;口罩供应链仍严重依赖海外。 高端医疗设施领域亦难独善其身。 呼吸机、麻醉机、X光设备及先进影像诊断设备全部由外国制造或含有外国零部件,这类设备的成本涨幅估计在20%至30%之间。 为节省资金而延迟此类支出,则可能对患者护理产生不利影响。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以“保护美国”为名,实则有几率会成为拖累经济的“回旋镖”。 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的分析直指核心矛盾: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至消费者,而企业为应对成本上升,可能削减投资和就业,形成“通胀-衰退”的恶性循环。 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可能因关税多支出2000-3000美元,相当于月收入减少5?%。 药品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对贫困人口的冲击远大于高收入者,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例如,胰岛素等必需药品价格可能从每月100美元飙升至200美元以上,低收入群体将首当其冲。 特朗普此举也令今年8月刚达成的美欧药品关税协议陷入混乱。 根据欧盟与美国7月的协议,药品关税设定上限为15%。 欧盟委员会已在9月26日表示,已同意对美国药品关税设定15%的上限,为欧洲公司可以提供保障。 但特朗普一天前宣布的100%关税让这一保障形同虚设。 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创新制药集团批评称,特朗普的反复动作严重损害政策稳定性。 比利时制药联合会也发表相关声明,称此项声明违反了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协议,关税可能对比利时等多个欧盟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的不确定性给欧洲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压力。 美国去年进口药品大多数来自是爱尔兰、瑞士和新加坡等盟友国家。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关税不仅影响全球供应链,也直接冲击与美国关系紧密的合作伙伴。 日本业界担心,若新关税生效,日本制药企业恐将面临收益大幅下滑。 作为回应,包括诺华、赛诺菲、罗氏以及总部在美国的礼来和强生在内的全球制药公司已承诺在美国进行大笔投资。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今年4月表示将投资500亿美元扩张美国业务。 强生则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投入550亿美元,目标是完全依靠美国本土工厂供应美国市场。 然而,医药产业链回流在实际中异常复杂。 新建工厂及配套设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仔细考虑选址建设、设备调试、质量控制、人员招募、环保成本等诸多问题。 在美国从零开始建设一家制药厂成本高昂,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数年时间。 即便在美国建厂,也未必能让制药商完全规避特朗普的关税,因为药物中所用的进口原料也可能被征收关税。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以“保护美国”为名,但现实是,美国消费者将成为最终买单者。 在全球化深层次地融合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行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而最终承受代价的往往是普通民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